趙雯 張博倫 熊志勇 曹聞加
汀泗橋,為造福鄉親而建的古橋;
汀泗橋,中國歷史文化的名鎮;
汀泗橋,北伐戰爭史上的豐碑。
鐵血軍魂先烈鑄,革命紅旗后人擎。
95年過去,烽火早已湮沒于青山之中,但敢于拼搏的“鐵軍”精神卻在這里生根發芽,一代代汀泗兒女續寫著時代的傳奇。
如今,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一個小橋流水、山清水秀的紅色美麗村莊——汀泗橋社區正釋放著獨特魅力,這座千年古鎮煥發出新的生機。
汀泗橋社區位于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汀泗橋鎮,汀泗橋鎮原是粵漢鐵路線上的一個古鎮,水陸交通便利,商貿繁榮,是通往武漢的必經要塞、兵家必爭之地。站在古老的汀泗橋上北望,泗水河從橋下穿過,京漢鐵路跨河而建。小鎮街道寬闊,兩側灰瓦白墻,一派徽式風格。小橋流水人家的婉約與城鎮化發展的現代美景互相映襯,相得益彰。
“鐵軍”稱號誕生于此
傳說宋代,一位叫丁四的老人傾終身積蓄,修建了一座小橋,后人為紀念他,命名為“丁四橋”。后經文人墨客點睛,在“丁”和“四”前分別加了三點水,就有“汀泗”之名。汀泗橋的聞名不僅因為它久遠的歷史,更得益于中國近代史上聞名全國的北伐汀泗橋戰役。這場戰役,推動了歷史的進程,鍛造了一支“鐵軍”,讓小鎮與一個不朽的名字——葉挺,聯系在一起。
走進北伐汀泗橋戰役紀念館,仿佛重回當年的戰場。
北伐汀泗橋戰役紀念館浮雕
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后,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分三路從廣州誓師北伐。北伐軍一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直系軍閥吳佩孚節節敗退。
1926年8月25日,由共產黨領導的、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先遣隊葉挺獨立團進占蒲圻(今赤壁)中伙鋪車站,切斷了駐湘吳軍沿粵漢鐵路北撤之路。吳佩孚急忙糾集2.6萬余頑敵占據汀泗橋天險,在塔垴山筑營壘工事,架重型火炮,居高臨下抗擊北伐軍。
8月27日凌晨,葉挺獨立團以當地農協會員為向導,從吳軍背后發起攻擊。腹背受擊的吳軍沿鐵路向咸寧方向潰退。葉挺獨立團乘勝追擊,攻占了咸寧縣城(今咸寧市中心城區的永安)。8月28日上午,第四軍全部抵達咸寧(今咸安)。此役共殲敵3400余人,繳獲火炮4門,步槍1500余支。第四軍因此榮獲“鐵軍”稱號。
為紀念這一戰役,2006年,咸安區興建北伐汀泗橋戰役紀念館。2009年正式開館。展廳圖文并茂,分為“北伐風云”“汀泗鏖戰”“名將風范”“業績永存”四個展區,展現這場激烈的戰役。2009年5月,紀念館被中宣部評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鐵軍”精神代代傳承
故壘依舊,鼓角如聞。如今在汀泗橋,每到一處都能聽到傳奇歷史。
葉挺獨立團指揮部舊址是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發現的。這棟歐式二層磚混樓房,整體結構保持完整,成為汀泗橋又一紅色“打卡”地。
沿著布滿竹林的塔垴山而上,碉堡、炮臺、戰壕等北伐戰爭遺跡保存完好。從山上眺望,可見曾經烽火硝煙的粵漢鐵路老鐵路橋依然堅固,常有貨運列車隆隆駛過。
除了遺跡留存,也有先烈長眠于此。北伐汀泗橋戰役中,葉挺團有134名將士犧牲,烈士遺骨被安葬在汀泗橋西山。為了紀念在戰役中犧牲的烈士,1929年,國民革命政府在當年的戰場遺址修建了烈士墓、紀念碑和紀念亭等。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進行了修繕,陵園門前,豎起一塊高高的石碑,上面刻著葉劍英題寫的“北伐先鋒”四個大字。此陵園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北省國防教育基地。
“紅色+美麗”融合發展
在傳承紅色文化的同時,汀泗橋社區探索著自己的鄉村振興之路,力求把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與發展鄉村特色旅游結合起來,實現紅色美麗村莊建設“以點為主”向“由點到面”逐步推進轉換,努力打造群眾幸福生活美好家園。
2021年,汀泗橋社區完成了汀泗橋兩岸道路亮化工程后,汀泗橋美景一度登上“學習強國”平臺,驚艷網友,吸引了八方來客。如今的汀泗橋,道路寬敞整潔,兩旁綠樹成蔭,汀泗河岸楊柳依依、古樹蒼翠,農家新宅邊綠意盎然。每天早晚,社區居民就會聚集到新建的文化廣場,或練太極,或翩翩起舞,或怡然散步,地花戲等各種文體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汀泗橋社區黨總支書記吳中奇信心滿滿地說:“接下來,我們將分階段不斷完善紅色美麗村莊建設,逐步形成古跡游覽、參觀學習、演藝表演、模擬體驗、生態觀光、文創推介等多種市場業態,迎合各類市場群體需求。多措并舉把豐富的紅色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群眾致富的綠色產業優勢,發展壯大社區集體經濟,確保群眾持續受益,不斷增強黨組織凝聚服務群眾的能力?!?/p>
?。▉碓矗簩W習強國湖北平臺)
Copyright @2014-2021 www.csste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技術支持:荊楚網 鄂ICP備18025488號-1
微信公眾號
手機版